因為“高原神鳥”黑頸鶴的到來,每年10月中旬成了拉薩林周縣卡東村村民丹增最盼望的日子。次年3月鳥群北飛,他又會失落好幾天。“家人一樣的感情!”老人喃喃地說。
林周,“拉薩后花園”,遠近聞名的黑頸鶴越冬地。2003年,這里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,組建起百姓巡護隊。丹增是保護區(qū)的巡護員,整個冬天都要出野外,每天騎摩托巡邏觀察、投食、救助。不到3年,就騎壞了一輛摩托。但他不覺得累,而是打心眼里歡喜。“我當黑頸鶴看護員已有十年,近年來黑頸鶴數(shù)量越來越多,虎頭山水庫目前有1700多只黑頸鶴,每年冬季來臨后我每天都會過來巡護,總共發(fā)現(xiàn)并救出過四次黑頸鶴,最終他們也回歸大自然。”丹增介紹說。

黑頸鶴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,是世界上唯一生存、繁殖在高原的鶴類,素有“高原仙子”、“鳥類大熊貓”的美譽,群眾習慣稱它們?yōu)椤靶腋xB”、“吉祥鳥”。林周縣地處雅江中游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,優(yōu)良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、適宜的氣候,讓這里成為黑頸鶴越冬的天選之地。
“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3月,是觀賞黑頸鶴的最佳時節(jié),今年黑頸鶴也是如約而至,黑頸鶴大多分布在林周縣卡孜鄉(xiāng)、松盤鄉(xiāng)、強嘎鄉(xiāng)、春堆鄉(xiāng)、甘旦曲果鎮(zhèn)、江熱夏鄉(xiāng)、邊交林鄉(xiāng),我們在黑頸鶴經(jīng)常活動的區(qū)域建立了10個投食點,采取不定期喂食、巡護員監(jiān)管的方式,為黑頸鶴營造了一個食物充足、活動安全的棲息環(huán)境,使得保護區(qū)內(nèi)的黑頸鶴數(shù)量逐年增多,去年來林周的黑頸鶴約2200余只。”縣林草局局長貢秋卓瑪說。
遠遠觀看,成群的黑頸鶴正在農(nóng)田覓食,他們擁有修長的脖頸、長腿,體態(tài)優(yōu)雅,或翩翩起舞,或悠閑踱步,好不自在。
貢秋卓瑪介紹,林周氣候溫和,芳草鮮美,是眾多候鳥越冬的天堂。林周縣始終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(fā)展理念,不斷提高群眾生態(tài)保護意識,加強對受傷野生動物的救護,生物多樣性在林周大地生動體現(xiàn)。
責任編輯:辦公室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相關新聞